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务专题 >> 中国常州国际贸易委员会 >> 经贸资讯 >> 内容
共建“一带一路” 绿色成发展底色
发布日期:2023-12-20 浏览次数:  字号:〖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以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司长徐建平近日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十年来已取得积极成效,国际合作平台不断完善,务实合作举措不断深化,“绿色”成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专题研讨会上还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绿色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等系列蓝皮书,相关负责人士对系列蓝皮书进行了解读。

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携手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生态治理、谋求绿色发展新路,是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对此,徐建平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领域已从“五通”扩展到健康、绿色等新领域,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中国相继发布了加强境外项目环境管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促进绿色能源国际合作、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等政策文件,明确了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工作安排,着力强化政策引导。

二是合作共识不断凝聚。中国与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北京倡议、“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广泛搭建了绿色交流合作平台,不断凝聚“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共识。

三是务实合作深入推进。中国同共建国家一道,实施了一批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风电、太阳能发电项目,为共建国家能源供给向高效、清洁、多元化方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在与共建国家合作开展的蒙内铁路、中老铁路、印尼青山工业园、老挝万象赛色塔低碳示范区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广泛融入了绿色理念和中国技术,这对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共建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赞誉。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参与共建国家建设的人文基础。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齐炜表示,“一带一路”跨越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差异,人民心意相通、相知相亲是其行稳致远的社会根基。为此,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专题论坛上,发起实施“丝路心相通”行动,其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聚焦人文和民生两个领域深耕细作,鼓励社会组织、企业等民间力量,发挥自身较强的社会动员、国际交往和专业技能优势,深入共建国家基层“毛细血管”,实施更接地气的公益项目。二是力争形成更多典型示范,既志在形成一批类似“健康爱心包”“丝路一家亲”等代表性项目,也致力于搭建一批有国际影响、务实高效的机制平台,更勇于开展一系列得民心、惠民生的创新性探索。

近年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一道扎实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和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此,徐建平表示,卫生健康是全球面对的共同课题,健康丝绸之路为维护人类生命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包括共同应对公共卫生挑战、持续提升卫生健康发展能力、扎实开展传统医药合作等。

国家中医药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魏春宇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世界传统医药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展现出丰富的多元价值。两年来,《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顺利实施,八大主要任务和23项专栏计划有序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中医药政策沟通持续深化、中医药资源互通有序推进、中医药贸易畅通和中医药科技联通卓有成效、中医药民心相通日益加强。

如何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徐建平表示,将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既要不断提升标志性工程项目规划、建设、运营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也要做优做强“菌草”、鲁班工坊等品牌项目,着力打造一批聚人心、接地气的惠民生项目。

徐建平介绍,比如中国和非洲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一方面,中国将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优势,持续打造中非合作标志性工程,帮助非洲国家缩小基础设施鸿沟,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港口、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项目,鼓励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国家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共建农业、工业等产业园区,为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另一方面,中国将充分发挥援外资源,继续推动更多“小而美”民生项目在非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深入开展“鲁班工坊”“万村通”“光明行”等民生工程,帮助非洲国家民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进民生福祉。

来源:中国贸易报

 
版 权: 常州市商务局 备案号: 苏ICP备05003616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 分辨率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常州市关河西路180号恒远大厦2楼 电话:(+86)519-86183661 传真:(+86)519-88117555 邮 编:213022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77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