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安洲一期工程结束 常州拉开长江经济帷幕
随着最后一路电线铺设完毕,总投资3亿元、寄托几代常州人夙愿的录安洲港区多用途码头一期工程日前圆满结束。
2006年底,市委书记范燕青在江苇丛边下达了开工令,巨型打桩机在江面打下第一桩;去年底,一个有着钢铁臂膀、磐石身躯的现代化码头已矗立江边,敞怀迎接五洲客、四海轮。
潮涌常州港。录安洲码头一期工程的如期建成,被视为提升龙城腾跃的点睛之笔;一年来的建设开发,更是全市致力开放、谋求突破的最好写照。
看一期规模
一年酣战,录安洲深水港已崭露雄姿。一期工程长454米的码头岸线安排了2个5万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260万吨,高大的卸船机、集装箱岸桥、门式起重机等大型港机并肩耸立。与码头配套的夹江大桥飞架南北,宛如一条巨龙横跨在江面上。
作为常州惟一的长江岛屿,录安洲的开发建设始终广受关注。一方面,随着船舶大型化趋势和港口吞吐量的迅猛增长,一类开放口岸常州港近年来已趋饱和,现有的设计年吞吐能力为680万吨,而前年的实际货物吞吐量就达1606万吨;另一方面,常州的长江岸线稀缺,可利用的深水岸线仅4公里,无法再对原有码头进行扩建,而录安洲水深流缓,建万吨级深水泊位的条件优越。
外向型经济需要便捷通道,现代制造业城市更离不开港口的支撑。2005年省政府批准的《常州港港口总体规划》已将录安洲港区纳入其中。经过大量细致、周密的论证和准备,前年12月底,录安洲港区多用途码头一期工程正式启动。
“依托这个新引擎,全面带动常州港的升级。”录安洲一期工程总指挥、市交通局局长常青说,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思路,港区将在录安洲北侧建设9个5万吨级深水泊位,并分期在夹江北岸建设21个千吨级集疏运泊位,全部建成后的年吞吐能力将超过2000万吨。
看技术创新
录安洲一期工程是我市港口建设史上的标志性工程,也是2007年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从选址开始就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实行重大技术问题评议制、专家咨询评议制、关键技术的课题攻关制,从而达到布局合理、投资预控、技术领先的目标。
跳出岸线,首次在岛上建港,工程难度很大,许多问题都是未曾预料的。但工程建设者迎难而上,组织了十多次技术攻关,把困难一一克服。
最大的问题就是岛上的地质情况不理想。由于是淤积岛,录安洲的地基软弱层达16-22米,这就意味着整个港区将建在厚厚的淤泥和软土上。为此,建设者们大胆进行技术创新,既保证结构安全,又节约投资。
在道路建设上,项目经过反复试验和论证,创造性地加了“上竹排、上山皮灰”等工序,增强了“地基”的承载力;在一期码头工程中,项目率先用PHC管桩代替了普遍使用的钢管桩,比原先的方案节约投资2000万元;集装箱堆场建设中,设计方案被5次改进,箱脚位置重点实行软基处理,非承重部位正常处理,节约投资600多万;散货堆场软基处理中,项目运用先进理念,采取强夯方式,既缩短了5个月的工期,又比以前的湿喷桩施工方案节约投资200 万元……
参与过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中交二航局第三工程公司项目经理张国平表示,录安洲一期工程充分体现了技术优势,“托起了一艘不沉的航母”。
看通力协作
建设录安洲港区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东南大学、武汉长江设计院等科研院所全程参与研究、设计等工作;省、市相关部门最大限度地为项目“开绿灯”;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个建设单位先后进场,最多时每天有600多人施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录安洲原居民的支持。短短两个多月,2500多人、700多户居民完成整体搬迁,在常州拆迁史上并不多见。录安洲老支书包兴贵对记者说,牺牲了部分个人利益,换来一个现代化港口,值得!
录安洲一期工程的建成,保证了常州港的可持续发展。市长王伟成表示,短岸线可以高效益,小港区能有大地位,录安洲要为常州制造业配套,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石化产业提供支撑,并积极参与长江港口群尤其是上海港的协作分工。
千帆竞发,汽笛长鸣。常州长江经济新跨越的帷幕已拉开,我们期待录安洲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