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势:外资还是看好中国
在华外商是否大规模撤离?减资现象的真正原因何在?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走向有没有明显变化——
外资减资各有原因,未出现大规模撤离
据商务部统计,今年前10月全国外商投资新设企业数同比下降26.2%,合同外资金额同比下降4.8%。两个吸收外资主要指标的走向,意味着什么?
据悉,前10月全国合同外资减资额、终止企业合同外资撤资额同比分别上升近7%和33.5%,这在东部沿海地区较集中。出口导向型外企受影响相对较大,金融领域吸收外资预计有所下降。外资的产业、区域结构出现新变化。
部分外企减资撤资,原因不一,主要是:近两年有关政策调整较密集,其叠加效应导致企业投资和经营成本快速上升,包括人民币升值、两税合一、出口退税率下调和《劳动合同法》实施等;因土地制约,企业用地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一些外企因自身投资计划调整或经营亏损,无法履行出资义务或维持经营活动;新《公司法》明确规定了出资期限,为避免因未按期出资受罚,有的企业就先减资,待年检通过后再酌情增资。另外,由于国家两年来出台多项调控房地产业的文件,一些房地产外企未达到相关要求,只好减资或提前撤退。
事实上,自2006年起,我国新设企业数已连续呈现负增长,今年以来降速加快;合同外资今年先增后降,预示着未来实际使用外资增势可能持续回落。
从外商反映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其投资决策更为谨慎。全球股市市值大量蒸发,跨国公司直接融资渠道遇阻,对外投资能力也大打折扣。在华新企业投资和已设立企业增资热情降低,有的持资观望,如英属维尔京群岛是众多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中转站”,亦是去年我吸收外资第二大来源地,但年初至今其在华投资明显不振。联合国贸发会议初估,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将比上年减少10%。
尽管如此,目前全国大多数外企经营状况仍正常,尤其是农林牧渔、服务业以及中西部实际使用外资均有大幅增长。各地虽有外企终止或转股、转内资、减资等现象,但一般均属企业正常经营决策,尚未出现大规模撤资。
跨国公司在华盈利,对华投资不减反增
记者了解到,大部分投资者仍视中国为其主要投资目的国,并宣布在华经营目标不变。
就减资撤资而言,前10月全国减资的外企有4218家,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0.8%;终止的外企有3774家,同比减少了6.6%。减资撤资的多属制造业相关行业的小企业,大跨国公司非但未撤出,反而在加大投入。
当金融海啸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许多非金融类跨国公司在华业务不仅没有萎缩,而且还有相当大的增长。对跨国公司来说,在其全球经营业绩滑落之时,中国成为他们的避风港,在华销售收入的增长和盈利成为一些跨国公司全球业务亮点,中国欧盟商会近期对会员进行了商业信心调查,多数在华欧盟企业坦承他们比去年实现了更高的利润率。许多跨国公司在全球其他国家关厂裁员、削减新投资,对中国却增加了新项目。
通用汽车今年前三季亏损数百亿美元,但在华投入仍坚持每年10亿美元不变,不久前又在上海投资2.5亿美元建设中国园区,用作亚太中国总部,并设立通用汽车前瞻性科研中心。日本零售巨头永旺集团以及思科、百事、通用电气、友邦保险等都表示将扩大对华投资。
中国欧盟商会、美国商会、日本贸易振兴会等机构的调查显示,大部分投资者经过横向比较,认为中国仍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热土,中国市场是最重要的新兴市场,企业在华盈利水平较高。73%的欧盟企业对在华长期发展前景表示乐观,且来华欧资企业增多;90%的美国企业打算扩大对华投资;而在华日资企业中,仅有0.3%考虑转向别的国家和地区。
扩大内需又创良机,外资企业也需支持
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分析,由于中国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冲击相对较小,经济增速仍高于其他国家,跨国公司在向全球公司转型过程中,本能地更加看好中国。据联合国贸发会议近日发布的未来3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结果,稳定的经济基本面、庞大的国内市场、低成本劳动力、市场开放度等因素使中国继续成为跨国公司最理想的投资目的国。
对外商而言,当前一大利好无疑是中国政府重拳出手扩大内需举措。4万亿元投资大单,加上地方规模庞大的投资计划,大多集中于基础设施等领域,本身就将吸引一部分外商投资。同时,新一轮建设也会带动钢铁等基础原材料、石化、重大装备、电子器械等领域的投资,给外商投资创造了新机遇。
专家认为,非常时期,对利用外资政策有必要适当调整,何况中国引资的竞争优势正受到周边国家挑战。提高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应以稳定投资规模为前提,更好地发挥跨国公司在抗危机、保增长中的作用。比如,进一步放宽外资审批权限,改善投资环境,提供更多便利;完善“招商引智”政策,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和设立研发中心。又如,创新外商投资方式,拓展引资渠道,尽快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鼓励和规范外资并购;尽快完善相关规定,有效利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减排潜力大的国内企业与国际投资者合作,获得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和资金投入,取消相关股比限制等。此外,应抓住机会,细化政策,推动外商投资产业梯度转移。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