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入新时期
在线国际商报讯 3月5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今年七方面主要工作时,多次涉及到工程建设。
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解读报告中所提的“面对外部需求急剧萎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严峻形势,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无论从什么方向审视“支持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开展跨国并购,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在‘走出去’中的主力军作用”,无论从什么视角判断“发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背后的大决断,都可以看出决策层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注有了新的视点。
中国大型国有建筑企业作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其对外经营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新的时期意味着海外市场有进一步自由化的趋势;意味着中国在“走出去”宏观战略上仍有挖掘红利的空间。而作为行业观察者我们谨希望中国工程建筑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未来的新动力。
全球:建筑行业放缓成为必然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下,全球建筑行业增长速度放缓已成为必然。
根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GlobalInsight预测,2009年全球建筑市场的增长率将低于2%,较2008年3.8%的增长率明显下滑,创2002年以来的新低。全球建筑行业已结束了年增长4~6%的高速发展期,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全球建筑业的回升,将在2011年以后。
据《国际建筑》(Interna鄄tionalConstruction)杂志估计,随着近期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拉丁美洲出口额、经济发展速度、投资增长和金融信贷安全都受到较大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该地区的建筑业发展前景也蒙上阴影。
拉丁美洲出口额的减少,逐渐威胁到了以石油、金属和农产品出口为基础的拉美经济体系,该地区GDP增长预计将从前两年的5.1%和..1%降至2009年的3.0%~3.3%,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使得政府税收减少,也意味着公共建筑开支的降低。与此同时,目前全球的危机集中地体现在金融领域,拉丁美洲相关的信贷风险正日益增大,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建筑业的发展。
从当前其他地区建筑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形势也不容乐观。
去年年底国外媒体就有报道,2008年美国建筑业企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裁员。美国最大的建筑公司之一PerkinsEastman在几个月内裁员10%,是该公司24年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FXFOWLE公司裁员6%,纽约留下185人,迪拜留下15人;MulvannyG2建筑公司裁员20%;460名员工裁掉了90人。
欧洲的建筑业同样形势逼人,近日丹麦《商报》报道,上两周丹麦建筑行业已有1200人失业,2009年以来共计6000人失业。目前丹麦全国25%的砖瓦工都处于失业状态。
与此同时,英国也传来不好的消息。英国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英国2008年第四季度建筑业产出季率下降7%,为2003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英国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收缩1.5%,为1980年来的最大降幅。
在当前的全球建筑业形势下,必然要求大型国有建筑企业作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必须转变经营方式,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在新的时期,找到“走出去”战略新的增长点。
国内:“走出去”喜忧参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工程建设企业走出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公司承揽的项目数量逐年增长,承揽工程的规模和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承揽的方式逐渐从较低端的劳务承包、施工承包,向较高端的EPC、BOT等领域发展,中国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地位明显提高。
在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中国工程建设企业对外承包依然实现了较快的增长。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份,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8.3亿美元,同比增长23%。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24.8亿美元,同比增长119.7%。而近段时间中国工程建设企业连续在海外获得大单,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工程建设企业在海外承揽工程的能力。
但与此同时,欧美日等国的大型承包商已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项目上形成垄断,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萎缩,导致全球建筑业的竞争更加激烈。欧美日等国的大型承包商已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项目上形成垄断,给中国工程建设企业“走出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中国工程建设企业在对外承包中还有较多处于行业价值链较低端的位置,影响了“走出去”的竞争力。
市场:非洲和中东市场大有可为
中国许多工程建设企业都将市场锁定在非洲,除了我国对非援助的历史起到了一定的积累和沉淀作用,非洲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都是我国对外承包企业选择非洲作为主战场的重要原因。而就当前全球建筑业发展局势来看,非洲,无疑是我国工程建设企业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对外承包再次突围的最好选择之一。
据新华社消息,南非标准银行中国首席执行官庞凯歌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经济危机在给世界经济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潜在的投资机会。“非洲各国目前也遭受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许多项目遭遇撤资而陷于停顿,当前正是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最好时机’。”
事实上,中国工商银行与南非标准银行的股权交割完成后,南非标准银行将联手中国工商银行的专业团队一起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为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搭建桥梁。
日前,从南非约翰内斯堡也传来好消息,在当地一场建筑工程对接会上,重庆外建等企业和南非当地建筑商成功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其合作动力来源于2010年世界杯所需的基建投资。
与此同时,中东作为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企业对外承包发展最快的地区,也蕴含着较强的市场潜力。
以伊朗为例,尽管全球建筑行业普遍黯淡,但伊朗建筑业依然保持了乐观的态势。英国专业风险研究机构BusinessMonitorInternational(BMI)预计,截至2012年,伊朗建筑业的产值预计将达到约291.8亿美元的规模。伊朗建筑业2008年产值增长率为2.13%。然而该行业增长率在2009年预计将会获得上升,升至6.9%的增长水平。伊朗劳动社会事务部部长MohammadJahromi在部门会议中建议振兴房地产和建筑业,为其制定鼓励和保护政策,减少税费,建筑业的繁荣可以带动建材工业、运输业、纺织业和劳务市场。
GlobalInsight认为,在今后几年,尽管仍然存在货币贬值风险,中东和拉丁美洲地区市场将会保持较好的增长预期,因为该区域国家积聚的外汇储备和财政盈余足够用于减轻经济危机影响。这些地区将成为未来几年中最被看好的地区,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会蕴含大量商机。
视点:“资本走出去”的必然转变
近年来,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国,不断创新,正在进行从单一的劳务供应或施工承包,到资本运作的转变。
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建筑企业应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对外承包工程与对外投资相结合的步伐,推动承包工程与矿产资源合作开发、住宅地产合作开发等项目的相互促进。国有大型建筑企业不要再单纯依赖海外工程建设项目和政府框架下的经援项目,应积极推广新的业务模式、探讨新的发展途径。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建设管理系暨清华大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教授王守清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这种局势对我国工程建设企业“走出去”来说,意味着转型的机遇:可以实现理念的转变如绿色、环保、用户定制、研发核心技术、反恐设计施工等;在模式上,可以发展对外投资特别是资源项目、BOT/PFI/PPP和带资承包,走出一条应对危机的道路。
近年来,金融机构与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合作以成为常态。3月7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签署“走出去”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根据这一协议,未来几年内,中行将提供不超过500亿元的等值人民币授信额度。协议约定,中行将充分发挥全球网络与资源的独特优势,提供并购等多种金融服务工具,通过贷款、承兑汇票、保函等为三峡总公司及成员单位提供授信,全力支持三峡总公司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中行与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这一协议,在某种程度上与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金融支持相呼应。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商务部将对企业走出去起到牵头作用。“国外的200多个商务参赞机构,将会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提供帮助、指导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