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外资拐点何在?
2009年8月20日 在线国际商报
虽然7月份全国吸收外资金额同比降幅再次出现大幅滑落,但很多外商投资企业表示,中国在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和市场容量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对中国的投资信心不减。
中国商务部17日发布了7月份全国引资情况,与上月6.8%的降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59亿美元,同比下降35.71%,成为今年以来单月最大降幅。
吸引外资大幅滑落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其投资决策更为谨慎。全球股市市值大量蒸发,跨国公司直接融资渠道遇阻,对外投资能力也大打折扣。在华新企业投资和已设立企业增资热情降低,有的持资观望。以成都为例,今年上半年成都市跟踪的26个重大外资项目取消近期投资计划,涉及金额22亿美元,如石化产业BP、SK等跨国公司均调整放缓投资计划。13个项目受金融危机影响未注册,涉及金额3.9亿美元。
部分外企减资撤资原因主要是:近两年有关政策密集调整,其叠加效应导致企业投资和经营成本快速上升,包括人民币升值、两税合一、出口退税率下调和《劳动合同法》实施等;因土地制约,企业用地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一些外企因自身投资计划调整或经营亏损,无法履行出资义务或维持经营活动;新《公司法》明确规定了出资期限,为避免因未按期出资受罚,有的企业就先减资,待年检通过后再酌情增资。另外,由于国家两年来出台多项调控房地产业的文件,一些房地产外企未达到相关要求,只好减资或提前撤退。
记者了解到,大部分投资者仍视中国为其主要投资目的国,并宣布在华经营目标不变。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瑞彬告诉本报记者:“随着经济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和扩散,大家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摩托罗拉也不例外。但是包括商务部门等在内的各方都主动联系我们,到我们公司走访,听取我们的意见和反映,看看有什么困难可以帮助我们,非常务实,更加坚定了我们在中国发展的信心。摩托罗拉虽然也采取了降低成本、应对危机的措施,但是我们在中国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力度并没有改变。我们对中国的投资是持续增加的。”
百事大中华区公关总监李玲告诉记者,百事(中国)有限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落实2008年宣布的在华10亿美元投资计划。未来2年,百事公司计划在昆明、郑州、泉州、兰州和南昌新建5家饮料生产厂。此外,百事公司还将通过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本地研发能力。百事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卢英德女士6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已经发展了近30年时间。新的投资计划是我们在中国市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为雄心勃勃的。”
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企业传播部也告诉记者,为了实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承诺,2005~2008年间,拉法基瑞安共关闭了38条高耗能、高污染的立窑、湿法窑落后生产线,同时投资36亿元人民币用于技术更新和兴建新型干法生产线。
“虽然目前中国吸收外资金额同比下降,但降幅远低于全球FDI降幅,且在全球FDI总量中的份额有所上升。”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说,“事实证明,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目前中国的投资环境对外商更具有吸引力。”
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分析,由于中国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冲击相对较小,经济增速仍高于其他国家,跨国公司在向全球公司转型过程中,更加看好中国。对外商而言,4万亿元投资大单,加上地方规模庞大的投资计划,大多集中于基础设施等领域,本身就将吸引一部分外商投资。同时,新一轮建设也会带动钢铁等基础原材料、石化、重大装备、电子器械等领域的投资,给外商投资创造了新机遇。
专家认为,尽管我国流入的FDI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FDI流量大幅下降的影响而出现负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相比其他经济体具有相对优势,因此降幅将远远小于全球的降幅,甚至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FDI目的地。
各地形势
各地引资苦乐不均
在线国际商报讯 记者裴玥 何芬兰 高天宇报道 今年以来各地利用外资苦乐不均。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降幅明显。今年上半年东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分别为0.8%、34.1%和26.5%,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降幅分别高于全国降幅16.2和8.6个百分点。目前国家关于稳定外资的政策措施尚未出台。
1~7月,吸引外资最大的省份江苏新批项目2252个,同比下降12.31%,协议外资267.02亿美元,同比下降12.84%,实际到账外资155.71亿美元,同比下降11.98%。山东由于受韩国对华投资大幅下降的影响,吸引的FDI同比也下降了15.1%%。但1~6月上海和广东实际利用外资却分别上涨了2.5%和0.2%,达到了51.5亿美元和97.98亿美元,显示了这两个地区良好的增长前景。
上半年湖南省实际使用外资增幅居中部六省第一,也是中部各省唯一增长的省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仅次于湖北,居中部六省第二。
据湖南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1~6月,湖南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14个,同比增长1.90%;实际使用外资231048万美元,同比增长18.91%,超过全年预计12%增幅的近7个百分点。
该负责人表示,新型工业化战略给湖南省利用外资带来强劲发展。1~6月,湖南第二产业新批的157个外资项目中,工业项目达154个,实际利用外资17.47亿美元,同比增长39.47%,占全省比重的75.61%;其中制造业项目146个,实际利用外资16.02亿美元,占全省比重的69.34%。
但他也坦承,大好形势下隐忧尚存,1~6月,湖南省第三产业新批项目29个,同比下降17.14%;实际使用外资30166万美元,同比下降43.11%。第三产业当月减资8279万美元,占6月份减资总额的95%,其中房地产业减资7320万美元。第三产业直接利用外资前景堪忧。另外欧美国家和地区赴湖南投资比重偏低。1~6月,来湖南省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涉及31个。其中亚洲11个,实际投资18.83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81.48%。但欧美国家和地区来湘投资的实际到位外资只接近4亿美元,占全省的总额不足18%,对湘投资同比下降19.43%。
7月份同属中部地区的安徽合同外资额下滑的趋势进一步得到遏制,利用外资逐步回暖。1~7月份安徽实际利用外资262452万美元,同比增长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26543万美元,同比增长8%。7月份当月,安徽实际利用外资30674万美元,同比增长23%。
但安徽与湖南吸引外资面临同样的问题,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到资61194万美元,同比下降17%,占27%,同比减少8个百分点。主要投资来源地实际投入有所下降,其中美国、韩国、加拿大、英属维尔京群岛、英国、德国、香港等分别下降65%、59%、30%、29%、19%、14%、2%。
西部引资大省四川上半年在房地产合同外资降幅达96.13%的情况下实现外商投资实际到位18.72亿美元,居西部第一位,同比增长3.3%。
据四川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引资大好局面来自于重大产业化项目不断增多,特别是电子信息等领域引进外资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光伏产业等新能源领域潜力巨大,为承接新形势下的外资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英特尔、莫仕、金威利鞋业等外资产能整合型项目看好四川的综合成本和产业优势。外商投资四川消费类电子产品、光伏、汽车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
专家观点
引资回升不会立刻显现
■本报记者 孙楠
7月份我国利用外资达到今年以来单月最大降幅。专家认为,非常时期,对利用外资政策有必要适当调整,提高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应以稳定投资规模为前提,更好地发挥跨国公司在抗危机、保增长中的作用。比如,进一步放宽外资审批权限,改善投资环境,提供更多便利;完善“招商引智”政策,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和设立研发中心。又如,创新外商投资方式,拓展引资渠道,尽快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鼓励和规范外资并购;尽快完善相关规定,有效利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减排潜力大的国内企业与国际投资者合作,获得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和资金投入,取消相关股比限制等。此外,应抓住机会,细化政策,推动外商投资产业梯度转移。
商务部研究院外资部主任马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吸引外资出现了35%的月度下滑,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外部影响。然而,国际跨国投资整体走弱同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减情况并不吻合。他的理由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吸收外资方面出现了大幅下滑,对于流动资本的吸引力逐渐势微,因此,这些资金很可能会瞄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反而会因此吸收到更多的外资。
他告诉记者,早在前两年,很多跨国企业对华投资就已经持观望态度了,是市场的反应期将它的负面作用传递到了2009年。投资和贸易存在较大区别,前者是一种中长期行为,滞后效应比较明显。因此,虽然金融危机已经出现见底甚至回暖迹象,但在吸引外资上不会立刻显现。
他认为,跨国公司对于向中国投资持观望态度的症结在于我国在相关引资政策的具体操作时所采取的一些保守、限制性的措施。虽然对于吸引外资,我国一直持积极、开放的态度,然而遇到具体案例之时,就难免因“市场保护”而难于放开手脚。在审批环节、批复时间等方面,还是出现了较多、较高的门槛,使很多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有心无力。相关数据表明,规范性投资较为集中的欧美日等国家的对华投资占我吸收外资总额的比重很小,且绝对额在大幅下降。一旦规范性投资被关到了门外,投机性资本就会借势“上位”,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35.71%的下滑数据,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另有说法。他指出,金融危机尚未过去,实现投资增长的目标恐怕为时尚早。我国所吸收的外资,多来自于出口导向型且名列世界前茅的跨国企业(出口额占比销售额70%左右)。而受到全球需求萎缩、美欧等国家居民储蓄率持续上升的影响,这些国家不得不收住海外投资的步伐。因此,高度出口导向的外商直接投资不可能有高水平。与此同时,虚拟资产的泡沫也损害了投资收益。
全球局势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锐减
■本报记者 李妍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较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UNCTAD预计,如果第一季度的趋势持续下去,全年的全球FDI流入量将比去年减少一半,约为6000亿美元,与2002年和2003年全球FDI低潮期的数额相当。
数据显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今年的利用外资金额都呈现了自由落体式的下滑。根据占全球FDI流入量60%的57个国家提供的数据,今年一季度这些国家的FDI流入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滑54%,包括中国、巴西和俄罗斯等主要引资国在内的43个国家的FDI流入量都出现了下降。美国一季度的引资数额也从去年第四季度的968亿美元降至353亿美元。同时,根据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60%的47个国家的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这些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去年同期相比总体下降了57%,包括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在内的主要对外投资国都出现了下降。
UNCTAD表示,在全球FDI流入量大幅减少的基础上,预计发达国家今年的FDI将下降60%,是导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减少的主要原因。不过,与2008年不同的是,今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FDI也将分别出现约25%到40%的下降。
在UNCTAD日前发布的《2009~2011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报告显示,国际金融危机对跨国公司短期内的对外投资计划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不过这些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有望在2010年开始回升,并于2011年大幅反弹。
在今年接受调查的241家大型跨国公司中,约有58%的跨国公司计划在2009年减少对外直接投资,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公司计划在2008年基础上大幅减少对外投资。
不过,从海外生产、雇佣、投资和销售等各方面衡量,跨国公司追求国际化的长期趋势将推动外国直接投资在2011年出现全面反弹。半数被调查的跨国公司预测,公司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2008年的水平。
贸发会议对资金流出地区的分析表明,来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对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前景最为乐观,而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尽相同,日本和欧洲的公司不如美国公司乐观。调查结果还表明,尽管跨国公司仍大量投资于其传统的本土地区,但总趋势是朝着进一步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其投资将落向多个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