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2个月超预期增长后,5月份我国出口增速出现回落。海关总署近日推出16条优化营商环境举措,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外贸发展信心。
“进出口物流畅通,国际贸易才能繁荣。目前,全国海关一年监管进出口货运量达到48亿吨,进出境运输工具1300万辆(架、艘)次。”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司长吴海平说,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进出口物流,海关必须以改革和科技双轮驱动,不断提升物流监管效能,力求做到管得住、放得开、通得快。
海关总署去年先后出台了23项稳外贸措施,为我国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提供了坚实支撑。吴海平表示,在继续抓好受欢迎、效果好的保畅通措施落实的同时,此次“优化营商环境16条”聚焦企业关切,研究推出了诸多新举措。
6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着力强化服务意识,让企业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吴海平表示,政策措施好不好、有没有效,关键看企业获得感强不强。此次出台的16条措施围绕帮助企业减负增效,针对性提出了很多措施,概括来讲就是“三增一降”,即增加企业便利,增强企业活力,增进企业服务,降低企业成本。
比如,在提升物流监管效能方面,扩大“船边直提”“抵港直装”试点范围;在便利先进技术设备进口方面,主要聚焦优化流程手续提速增效;在满足部分特殊商品个性化快速通关需求方面,进一步发挥属地监管优势,保障属地查检绿色通道畅通运行,确保鲜活易腐类商品快速通关。
近年来,跨境电商等新业态逐步发展壮大,这与良好的外贸创新发展环境密不可分。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副司长林少滨表示,海关坚持“创新、包容、审慎、协同”理念,打造了适合跨境电商特点的监管模式,有力促进了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发展。
“在16条举措中,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服务外贸创新占据了重要位置。”林少滨说,在促进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上,将有序开展跨境电商海关监管综合改革,研究完善跨境电商网购保税监管制度措施;在支持保税维修新业态发展上,将进一步拓展保税维修业务范围,支持企业开展更多形态的保税维修业务;在推动加工贸易提档升级上,支持保税维修、再制造等新兴业态发展,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加工贸易便利化,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顾阳)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