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常州市商务部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扎实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以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为牵引,聚焦稳外资、稳外贸等重点工作,发力新领域、新赛道,打造新业态、新热点,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利用外资不断深化
今年以来,常州市坚持稳中提质总基调,以稳外资为主线,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提升利用外资质量。今年1月至8月,全市实际使用外资7.75亿美元,总量列全省第5;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49家,同比增长9.6%。
重大项目取得进展。常州市精心组织上海经贸活动,有序开展欧洲、日韩、阿联酋等境外招商活动,举办基金招商合作交流会,深入开展链式招商、展会招商、基金招商。1月至8月,全市新增协议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14个,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12个,总投资20亿美元的安赛乐米塔尔新能源软磁材料项目成功签约,新誉集团与阿尔斯通、星星充电与施耐德电气等2个合作项目在中法元首见证下在法国签约。全市共有15个项目入选2024年省重点外资项目,其中9个项目入选国家重点。
外资结构持续优化。1月至8月,全市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04亿美元,占比39.3%,比上年同期提升13.7个百分点;利润再投资2.11亿美元,同比增长80%,占比27.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全市新增7支QFLP基金,累计达到15支。
总部集聚逐步显现。全市已有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29家,11家企业入选省级总部培育库,森萨塔、查特、圣戈班等3家企业推荐申报第十五批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新增斯泰必鲁斯、安费诺等2家企业为江苏省符合进口税收政策的外资研发中心,布勒、健亚、康辉、梅特勒—托利多等4家企业顺利通过外资研发中心进口税收政策复核。
外资服务积极赋能。围绕10个新质生产力产业赛道编制招商指引,针对新赛道产业招商知识和新型招商方式开展3期全市招商人员培训。举办2场外企圆桌会和3场外企座谈会,完善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推动国际教育、国际医疗、国际社区建设,编制多语种《2024外籍人士来常服务指引》,不断强化外资服务保障。
对外贸易稳定发展
常州市积极开展外贸强基、护航、创新三大行动,全力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今年1月至8月,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2137.5亿元,增长0.8%,其中出口1690.9亿元,总额列全省第四,增长1.3%,增幅自4月起连续4个月逐月回升。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1月至8月,全市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84.5%,车辆及运输设备和纺织原料及制品出口分别增长18.6%和13.3%;全市“新三样”产品出口160亿元,占全省比重14.6%,其中电动汽车出口49.6亿元,占全省比重30.5%;二手车出口业务实现零的突破,目前有10家企业获批二手车出口资质。
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常州智造”产品出口全球,欧盟、美国、日本三大传统出口市场稳定发展;新兴市场开拓卓有成效,1月至8月,常州市对东盟进出口328.5亿元,同比增长7.1%;对拉美、非洲和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24.9%、11.7%和18.2%。
竞争优势加快培育。全市拥有省级、市级品牌企业分别达到74家、106家,列全省第三;创成轨道交通、地坪地材、服装、医疗器械、西药、农业机械等6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16个市级基地,国家级基地数全省居前。
跨境电商蓬勃发展。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推出《常州市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在全省率先建设常州跨境电商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长三角(常州)跨境电商创新中心”,实现生态集聚、运营交易、数字供应链“三中心”服务,开展跨境电商白名单试点,加快培育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带”,实现跨境电商四种业务模式全覆盖。加快综试区“一区多园”布局建设,获批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3个,评定市级跨境电商产业园4个,实现各辖市区产业园全域覆盖。全市25家企业投资设立海外仓48个,分布于美国、法国、德国、越南、阿联酋等十多个国家,海外仓总面积135.8万平方米。全市拥有省级公共海外仓5个、市级海外仓10个。1月至8月,跨境电商进出口21亿美元,同比增长60.6%。
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数字贸易规模攀升,1月至7月,常州市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10.27亿美元,占全市服务贸易比重52%,同比增长44.2%,增速高于全省31.7个百分点。积极申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逐步推进《常州市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制定工作。
对外投资能级提升
近年来,常州市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支持企业“走出去”国际化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全球价值链重构,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今年1月至8月,全市新增境外投资项目78个,新增实际投资5.1亿美元,同比增长8%。截至今年8月,常州市共有600多家企业累计境外投资项目900多个,中方协议投资总额突破100亿美元,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常州市积极依托企业“走出去”深化双向投资合作,通过“走出去”带动“引进来”“卖全球”“聚人才”。
“一带一路”投资持续增长。常州市密集举办“一带一路”重点国别投资沙龙,搭建交流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常州与“一带一路”的经贸合作关系,让常州成为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重要投资来源地。1月至8月,常州在“一带一路”投资项目48个,中方协议投资额6.72亿美元,同比增长53.8%。
本土跨国公司加速培育。常州市一批重点企业利用“走出去”对外投资合作,不断拓宽国际市场渠道,加大境外并购和设立研发机构力度,消化吸收前沿科技,促进“高端技术”“高端人才”引进来,构建全球生产经营研发网络。目前,常州市在境外并购项目120多个,设立研发类平台30多个,海外销售服务平台300多个,60多家龙头企业兴办3家以上境外企业。今年2月公布的江苏省本土跨国先行企业榜单上,常州市天合光能、今创集团等8家企业入选,入选企业数量列全省第4位。
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
常州市现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1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2家、省级经开区7家、省级高新区2家,开发区内设常州、武进2个综合保税区。
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今年1月至8月,全市开发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9023.2亿元,实际使用外资7.2亿美元,占全市比重分别达81.3%、93%。最新公布的省级经开区排名中,常州市有3家经开区进入省级前十:常州经开区列全省省级经开区第2位,金坛经开区列第3位,溧阳经开区列第10位;溧阳高新区连续五年列省级高新区第1位。常州经开区、溧阳高新区分别入围“2023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第1位、第3位。
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全市开发区围绕主导产业招大引强,以重大项目支撑产业做优做强。1月至8月,全市开发区新增总投资10亿元以上或协议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重大产业类项目31个,一批高质量产业类项目顺利落户,实现产值超500亿元产业4个、300亿元至500亿元产业1个、100亿元至300亿元产业13个。
开放示范持续增强。全市开发区累计获批认定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27家,占全市93%。中以、中德、中欧、中瑞、中日、绿创园等一批国际合作园区加快发展,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深耕对德合作,累计引进德语区企业64家,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成立瑞士中心·常州,累计引进25个国际领先的产业项目入驻。截至目前,全市省级国际合作园区数量达6家,全省居首。
创新驱动持续发力。常州市开发区紧扣“532”发展战略重点项目及目标,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及资源。今年以来,武进高新区中汽研智能及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中心、溧阳经开区东大创新中心、武进经开区南医大常州校区、溧阳高新区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医用物理研究中心等平台载体加快建设。武进高新区中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坛经开区永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
口岸开放环境优化
作为常州市对外开放的通道、展示形象的窗口、发展外贸的基地,常州拥有2个国家一类口岸:常州港口岸和常州奔牛国际机场,拥有2家综合保税区:常州综合保税区和武进综合保税区。
常州港口岸拥有对外开放码头5座,其中对外开放万吨级泊位10个。1月至8月,完成货物吞吐量2993.1万吨,同比增长1.9%,其中外贸货运量851.6万吨,同比增长0.9%,完成集装箱运量25.38万标箱,同比增长42%。今年,常州港口岸推行新能源货物集装箱海运出口“一箱制”全国试点项目、海关智慧物流项目,企业出海更便捷、成本更低。
常州奔牛国际机场属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先后开通25条国际航线,目前有关国际航线正加快复航,已开通复航至泰国、越南、老挝等国际航线。9月21日,常州直飞日本东京航线开通。1月至8月,完成旅客吞吐量308万人次,同比增长13%。
常州综合保税区、武进综合保税区累计引进加工制造企业27家,保税物流及服务类企业72家,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器械等产业。1月至8月,常州市综保区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62.36亿元,进出口总额12.16亿美元。
铁路方面,1月至8月,南京铁路物流中心常州营业部完成货运总吞吐量528.92万吨,其中海铁班列发送集装箱运量54944标箱,同比增长7.9%。
|